微信分享图

0921 钱谦益 楷书自作 《横山汪氏书楼》诗 镜心

楷书自作 《横山汪氏书楼》诗
拍品信息
LOT号 0921 作品名称 钱谦益 楷书自作 《横山汪氏书楼》诗 镜心
作者 钱谦益 尺寸 18×55cm 创作年代 --
估价 350,000-500,000 成交价 RMB --
材质 水墨金笺 形制 镜心

题识:人言此地是亭台,小院题诗閟绿苔。粧阁正临流水曲,镜奁偏对远山开。印余履齿生芳草,行处香尘落早梅。日暮碧云何缱绻,故应曾伴随美人来。春日游倪家庄,似元亮词契一笑,钱谦益。
钤印:钱谦益印、牧斋
说明:周亮工上款。周亮工(1612-1672年),字元亮,一字减斋,号陶庵、栎园、栎下先生、适园等,河南祥符(今开封)人,后移居金陵(今南京)。明崇祯十三年(1640年)进士,曾官御史。入清后历任福建按察使、户部侍郎等职。精于书画鉴赏及收藏,家筑赖古堂,藏品甚丰。工诗文,擅书画。书工分隶及行草书诸体,不拘于成法,自成一种风格面貌。画工山水,亦秀逸嫣润,颇具书卷气。著有《赖古堂印谱》、《读画录》、《赖古堂集》等书。

钱谦益(1582-1664),字受之,初号尚湖,又号牧斋、晚号蒙叟,江苏常熟人。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,历编修、詹事。崇祯初为礼部侍郎。在动荡的明末清初时期,在文坛上造诣极高,作诗成就冠东南,被黄宗羲称为“四海宗盟五十年”。在陈寅格的笔墨下,钱谦益与柳如是的故事早已广为流传,深入人心。
明崇祯十二年,江南一代才女柳如是游杭时曾于汪氏别墅小住,正是本诗中的“横山汪氏书楼”也。而此次,钱谦益本应与柳如是共游杭州,并欲同其共住寓汪氏别墅。未料柳如是未能赴约,独自赏景中一时百感交集,感触良多,故作此诗。
《横山汪氏书楼》诗其用“琴台”之典,取自杜甫诗集《杜工部集》中五律所云“茂陵多病后,尚爱卓文君。酒肆人间世,琴台日暮云。野花留宝靥,蔓草见罗裙。归凤求皇意,寥寥不复闻”之意。并将自身以司马相如作比,以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比河东君。而钱谦益早前在崇祯十三年冬答柳如是过访半野堂赠诗有“文君放诞想流风”之句,也为此诗之意做了铺垫。又以“云”为河东君之名,实取杜诗中《野老》七律“片云何意傍琴台”之句,糅合江淹诗“日暮碧云合,佳人殊未来“,意为看着碧云聚合之景,想着意中人还未到来,很是惆怅。从而构成此诗七八两句,实在精妙。
钱谦益书法真迹传世极为稀有,乾隆时期大量藏书、笔墨被禁毁。本作上款人为“元亮”为周亮工。周亮工(1612-1672),字元亮,号减斋、栎园,明末清初著名学者。明崇祯庚辰(1640)进士,授山东潍县令,以守城功擢御史,甫受职而明亡。入清,历任两淮盐法道、淮扬海防兵备道、福建按察使、福建左右布政使、督察院左副都御史、户部右侍郎、青州海防道、江南江安督粮道。周亮工富经济才,为官为能吏,所至有政声。曾经舍命抗清,终又俯首降清;所至士民爱戴,却又两度见劾,两陷囹圄。周亮工好读书,喜诗文,虽干陬囹圄,未尝一日废吟咏。诗文而外,雅好书画、印章,收藏甚富。善书,能画,间亦好为拆字家言,决人休咎,每多奇中。性喜与士接,遇有一艺一能一技之长者,奖掖之唯恐不及,生平为贫士刻集无数。著述甚夥:诗文力矫晚明浮靡轻佻之风,苍凉悲慨,颇具时代气息;杂著多种,或记遗闻旧事,或记画人、印人行迹,或记宦地风土物产、风俗人情,史料价值甚大;编纂之作又有多种,文选、尺牍选、画册、印谱,当日文坛、画坛、篆刻界之态势,尽现其中。是明末清初为人仰慕的文著名收藏家、文学大家。
钱谦益《赖古堂诗集序》(《赖古堂集》附):“癸巳(1653)春,余游武林,得栎园《清漳城上》四章,读而叹曰:‘余与栎园(周亮工)别八年矣,久不见栎园诗,不谓其笔力苍老,感激悲壮,一至于此。’”据金鹤冲《钱牧斋先生年谱》,钱谦益1645年五月于南京降清,顺治三年(1646)正月,仕清为礼部右侍郎。亮工之初识钱谦益当在1645年。周钱二人交情甚笃,因其对钱的景仰,从而继承并修正了钱谦益的文学思想。后继直接影响了清代文坛,得以让世人窥见明清之际诗文理论的嬗变。此扇楷书墨迹具秀逸之风,筋骨俱佳,书自作诗付诗坛名家,当然格外用心。此作字里行间不失对情意之珍重,对考究钱氏书法和诗歌极赋历史价值。

香光一脉 出蓝之青 Lot921-927
高居翰(James Cahill)十分推崇董其昌成就,他说:……董其昌的巨大身影笼罩着整个时期的发展,他想把整个历史和绘画史带入一种使他自己感到满意,并且能够说服他同时代人的秩序的世界,他做的非常成功,自他以后,在中国写成的有关绘画的文字都强烈地受到了他的影响……
不仅如此。董其昌在其他领域、诗文、书法、艺术理论等方面的影响一直薪火相传,绵延不绝。
钱谦益是明代史学的殿军,又与董其昌并称明末史学两大家。钱谦益在谈到“海内风雅之士”时提到三个人,董其昌、王惟俭和李日华。董其昌和钱谦益同朝为官,又与钱的弟子瞿式耜相友善。
八大山人朱耷书风学董其昌,即使其晚年书风也没有尽脱董其昌用笔圆转流畅的部分笔法。董其昌于1631年起为故官掌詹事府事,正值程正揆考取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之时,董其昌七十七岁,而程正揆仅二十八岁,他们一起相处有三年。
程正揆作中追求的“逸品”倾向,是受其师董其昌对“南宗画派”“逸品”画风追求所影响。程正揆《青溪遗稿》记载:“予藏有倪公《松林亭子图》,董宗伯题语。洞庭湖西秋月辉,潇湘江北早鸿飞。华亭爱诵此语,曰:‘说得出,画不就。’予曰:‘画也画得就,只不像诗。’华亭大笑:‘然耶?否耶?’质之”。这种对绘画意境创作之间的交流,足以看出董其昌与程正揆二人师徒关系亲密,以及董对程正揆的悉心教导。
皇十一子永瑆受太祖父、祖父的影响,痴心翰墨,尤其董其昌书法。将皇宫所藏董其昌书法真迹对照临习是容易之事,亦能更加清楚的体查董其昌用笔风格,天分使然,进步神速。乾隆己酉(1789)对皇十一子永瑆是个特殊的年份,这一年的十一月,皇十一子永瑆受封成亲王,并赐府邸。这一卷永瑆尚居住在皇宫,其为皇子皇孙侍读的程昌期书写的“临董卷”贵气非常,格高调雅。
本专题的两卷董其昌书法和一本《书画合璧册》分别代表了董其昌三种不同时期的风格,也代表了他对古人、对诗情画意的理解。《临苏黄米蔡卷》大致创作于1617左右,董其昌六十余岁,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也有“临宋四家”册、卷,可供参考;《檃括后赤壁赋》以书风和用印“宗伯学士”来看,书写是在1622年之后,这卷《檃括后赤壁赋》和故宫博物院所藏《檃括前赤壁》可称“檃栝赤壁赋”的姊妹篇。《书画合璧册》是董其昌创作于生命结束的1636年,其与《杨龙友万历三才册》以及广东省博物馆的董其昌《吴敬庵墓志铭卷》互为印证。